close

終於買到了。藍色的16G版本。
IMG_0212.jpg

由於我上一個是iPod nano第四代,所以以下主要以第四代當作比較對象。

操作

這代有幾個我蠻高興的改變:觸控螢幕,夾子,外置的音量調整。

先來講觸控螢幕。在這之前,iPod nano的操作方式都是電容式的滾輪。就我自己操作第四代的經驗,滾輪的壞處是:當你手潮濕時很難作微調,尤其是你在運動的時候。滾輪做的操作方式也有限,為了界面的簡易有時會得把部份功能藏到很隱密的地方(比如說,第四代就沒辦法隨時調整歌曲播放時要不要Loop,你得跑到設定的深層裡面去改)。

純論整體操作的話,非常的輕易跟直覺。他們甚至簡單解決了沒有Home按鍵的問題。往右滑是返回上一層,長壓定點是回到Home畫面,過長的歌名可以往左滑讓歌名開始捲動。顯然的iOS裝置長期的UI經驗很有效,這邊沒什麼好挑毛病的。

不過改成觸控螢幕也不是沒有壞處。最大的缺點是,為了顧及點按的容易度,供點選的每一「列」高度增加了。所以原本第四代的螢幕可以一次顯示六首歌,三分之二大的第六代螢幕卻只能顯示3.5首歌。

另外從關閉螢幕轉到喚醒的速度也稍稍減慢了點,大約慢個0.3秒的感覺。還算可以接受就是了。

還有一個小小的改變:歌詞顯示時字變大了。雖然說一次顯示的行數變少了,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方便(不過依舊會過一段時間螢幕自動暗掉… 這一代還不能調)。

 

外置的音量調整

以往調音量需要打開lock,調整,關上。現在只需要按一個鍵,感覺快多了XD

不過,感覺第四代的音量調整,似乎刻度比較細?不確定是不是改成實體按鍵怕顧客不耐多按的關係。不過我的耳機音量比較大,能設定的音量限制在較低的部份,所以也許一般的耳機不會遇到我的問題就是了。

夾子

運動或者穿口袋不夠多的衣服時很方便。我曾經因為這樣想過要買上一代的shuffle(然後因為不想用專用耳機,不用專用耳機又不好操作而作罷)。嘗試過夾在衣服上跑步,目前看起來沒問題。

 

其他功能

  • 廣播:感覺還不錯,但是似乎沒有AM,只有FM。我平常沒有聽實體廣播的習慣,所以沒再多嘗試了。
  • 計步器:大概因為隨時開著方向偵測器的關係,異常的耗電。開一天大概可以吃掉一半以上的電力,所以除非你每天都固定充電(或者願意每天固定充電)否則不建議使用。雖然說跟Nike+連動還可以統計運動狀況聽起來是挺炫的...
  • 照片:唯一也最大的缺點就是螢幕太小了。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的話應該不會用這個看照片

 

自動同步,專輯封面以及音量平衡

跟iPod nano無關,不過是我首次嘗試使用這些功能所以一併記下來。

以前一向都是用手動同步。理由很簡單,一來是之前沒有維護一份音樂資料庫的習慣(想到什麼就拖什麼進去),二來這樣比較方便各電腦分別加音樂進去。

這次採用自動同步的原因… 1)iPod上的設定的歌曲喜好星等能夠自動傳回電腦裡 2)電腦上的歌曲做了什麼改變會自己對應到iPod上(比如說編輯歌曲資料,加歌詞,加專輯封面,調整合輯狀況) 3)萬一你的iPod出了什麼事,你只需要換新的一台就能輕易復原,不需要去想以前的播放清單要怎麼重編…

然後我趁這機會利用iTunes的尋找專輯封面功能。水樹幾乎全齊了,真是令人意外(不知道跟ping有沒有關連)。

最後是音量平衡。因為iTunes裡的歌有以前用別的程式轉的mp3,也有用iTunes轉的aac,所以音量總是有差,聽歌時要按來按去調音量挺麻煩的。這次試用了iTunes的音量平衡(音量平衡是iTunes做處理的,所以只開iPod上的音量平衡沒有用)。不能說100%準確,不過已經可以到我幾乎久久才需要去調個一下音量了,就我來說很足夠了。

 

IMG_0216.jpg 

總結

整體來說,這次的新iPod nano… 還算滿意吧。輕量跟夾子是我最欣賞的部份,捨滾輪取觸控我也覺得好用不少。照片跟影片我不太在意,因為有iPhone了,不過計步器搞成這樣缺乏實用性就感覺有點可惜了(我沒有時常充電的習慣)。

總之,音樂播放器來說,使用三天的感想大概這樣。剩下就看用久了之後會不會有其他感想或抱怨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lyness 的頭像
ulyness

ulyness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