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約是在半年前開始使用Mac的,為了學寫iPhone App。這半年來Mac發揮了寫程式以外的功用,可是在轉換上也遇到了些困難。為了不要忘記,所以我決定寫篇文章出來。

這篇文章的假想閱讀對象是「想要用Mac,卻不確定會遇到什麼問題」的人。由於這樣的人應該已經被Mac所吸引,所以以下省略掉關於Mac界面多優美之類的話,只提轉換上的困難。另外,關於轉換是有一篇官方說法,不過你也知道,官方說法這種東西嘛...

 

關於Mac與Windows、Office
Mac上面是有Office,不過之前在店內用過的經驗是跟Windows版的有可能差異頗大⋯。比如說Office for Mac 2008的界面就不像Windows上的Office 2007,反而更像舊版的Office。BootCamp我還沒用過,不過我有買了Parallels。執行起來就跟一般的虛擬系統類似。

事實上很多軟體在Mac上面能找到替代品,或是會有Mac版。除了遊戲之外,需要用到Windows的機會不是那麼多。

 

Mac上面沒有病毒嗎?
事實上,是有的。不過不多。有些人認為Mac比較少聽到中毒單純的因為市場小,其實並不完全正確⋯Mac有一套根基於Linux的安全系統也是原因之一。所有能對你電腦造成傷害的蠢事都得經過你輸入自己的帳號密碼來代表同意。即使經由瀏覽器散佈的病毒,要真的造成破壞也得要輸入系統帳號密碼。

所以我的Mac到現在都還沒裝防毒軟體(換個角度說,有在台灣賣的Mac防毒軟體也不是那麼好找就是了,除非刷卡買國外的)。

 

IMG_0854.jpg 

鍵盤與滑鼠
滑鼠可以直接使用在Mac上沒有問題。當然了,Mac沒有PS/2接頭,所以你得是USB滑鼠。不過這年頭要找PS/2滑鼠搞不好還比較難?

鍵盤就是大問題了。首先Mac的鍵盤多一個叫「Command」的鍵。在Mac上,這顆鍵做的事情大致等同於Windows裡面的Ctrl。複製(Command+c)、貼上(Command+v)、快速儲存(Command+s)等等。如果拿一般Windows的鍵盤來,這顆會被對應到「視窗」鈕。你得花點時間適應功能從Ctrl切到Command的動作。

不過這還好,有兩個鍵對我來說問題更大。Home跟End這兩顆鍵的功能在Windows跟Mac裡面完全不一樣,Windows裡通常是指「一行的開頭跟結尾」,可是Mac裡則是指「文件的開頭跟結尾」⋯。可想而知的,當我拿完整按鍵的USB鍵盤接上Mac並試著打文章時造成了多大的混亂。每次我想要移到行尾,會不自覺的去按End,然後就移到了文章的結尾,我得去用滑鼠捲回剛剛所在位置。一篇文章幾次搞下來早就疲憊不堪了。

因此這邊的建議是:買Apple自己出的Mac鍵盤吧(藍芽的比較方便,還不用接線)。因為Apple的鍵盤手感跟一般鍵盤不一樣,所以你身體會漸漸跟著手感養成不同的直覺操作反應。另外移到行首行尾這個動作可以用fn+←跟fn+→來達成。

 

IMG_0855.jpg 

Mac穩定嗎?
是的。就像他們自己講的一樣,同一家公司做的軟硬體配合是穩定的多。而且內建的備份復原機制也比Windows感覺好多了(我知道Windows會那樣有部份是因為他們要支援太多的硬體,不過以使用者的觀點來說,Mac就是比較可靠)。

 

Mac的擴充性?
以主機來說,很少。Mac是當成類似家電的角度來賣的,所以除了那個看起來就很像PC的Mac Pro以外,能讓使用者自己調整的頂多只有部份機型的Ram。

不能自己換顯卡,自己加裝音效卡,甚至自己加(IDE或SATA界面的)硬碟。不過換來的就是很小很不佔空間的主機,而且很安靜。我曾經想要尋找大小跟效能類似Mac mini(如上圖)但是能再便宜一點的PC主機,不過似乎不容易。真奇怪,Apple的東西不是大家都嫌貴嗎?那怎麼找不到差不多但是比較便宜的替代品呢 -3-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書名就看的出來,這是本講建築的書。博客來的頁面

與市面上大多數由建築師談論他們美學來源的建築書籍不同,這本講的是基本原理:材料、載重、樑柱、拱、型抗結構等等。談論力學、談論材料跟形狀造成的張力跟壓力、談論一路以來的材料演進以及如何影響了建築史。

大致來說,這是本寫給沒讀過建築系的人看的入門書。他並不要求你有什麼特別的預備知識,解說也盡量用最淺顯的方式進行,不過我讀下來還是感覺有些累。有些東西還是得讀個兩三次才會懂...。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畢竟也是一整門學問,有些地方艱澀也是免不了的。

同樣書名就看的出來的,還有一本成對的「建築物為何倒下去」,不過我決定等這本複習到大概記得之後再去開它了。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是日文書,Amazon Japan的頁面

雖然說是東野圭吾的書,不過內容不是小說,較像散文集。如同書的標題「さいえんす=サイエンス=science」,一半以上的篇幅是東野以理科出身的角度看世界。雖然裡面混了幾篇奧運跟棒球。

因為是只有共通點沒有全體主軸的散文集,所以也沒什麼好評論的。總之推薦給對東野有興趣到想看看他小說以外的作品的人。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買到了。藍色的16G版本。
IMG_0212.jpg

由於我上一個是iPod nano第四代,所以以下主要以第四代當作比較對象。

操作

這代有幾個我蠻高興的改變:觸控螢幕,夾子,外置的音量調整。

先來講觸控螢幕。在這之前,iPod nano的操作方式都是電容式的滾輪。就我自己操作第四代的經驗,滾輪的壞處是:當你手潮濕時很難作微調,尤其是你在運動的時候。滾輪做的操作方式也有限,為了界面的簡易有時會得把部份功能藏到很隱密的地方(比如說,第四代就沒辦法隨時調整歌曲播放時要不要Loop,你得跑到設定的深層裡面去改)。

純論整體操作的話,非常的輕易跟直覺。他們甚至簡單解決了沒有Home按鍵的問題。往右滑是返回上一層,長壓定點是回到Home畫面,過長的歌名可以往左滑讓歌名開始捲動。顯然的iOS裝置長期的UI經驗很有效,這邊沒什麼好挑毛病的。

不過改成觸控螢幕也不是沒有壞處。最大的缺點是,為了顧及點按的容易度,供點選的每一「列」高度增加了。所以原本第四代的螢幕可以一次顯示六首歌,三分之二大的第六代螢幕卻只能顯示3.5首歌。

另外從關閉螢幕轉到喚醒的速度也稍稍減慢了點,大約慢個0.3秒的感覺。還算可以接受就是了。

還有一個小小的改變:歌詞顯示時字變大了。雖然說一次顯示的行數變少了,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方便(不過依舊會過一段時間螢幕自動暗掉… 這一代還不能調)。

 

外置的音量調整

以往調音量需要打開lock,調整,關上。現在只需要按一個鍵,感覺快多了XD

不過,感覺第四代的音量調整,似乎刻度比較細?不確定是不是改成實體按鍵怕顧客不耐多按的關係。不過我的耳機音量比較大,能設定的音量限制在較低的部份,所以也許一般的耳機不會遇到我的問題就是了。

夾子

運動或者穿口袋不夠多的衣服時很方便。我曾經因為這樣想過要買上一代的shuffle(然後因為不想用專用耳機,不用專用耳機又不好操作而作罷)。嘗試過夾在衣服上跑步,目前看起來沒問題。

 

其他功能

  • 廣播:感覺還不錯,但是似乎沒有AM,只有FM。我平常沒有聽實體廣播的習慣,所以沒再多嘗試了。
  • 計步器:大概因為隨時開著方向偵測器的關係,異常的耗電。開一天大概可以吃掉一半以上的電力,所以除非你每天都固定充電(或者願意每天固定充電)否則不建議使用。雖然說跟Nike+連動還可以統計運動狀況聽起來是挺炫的...
  • 照片:唯一也最大的缺點就是螢幕太小了。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的話應該不會用這個看照片

 

自動同步,專輯封面以及音量平衡

跟iPod nano無關,不過是我首次嘗試使用這些功能所以一併記下來。

以前一向都是用手動同步。理由很簡單,一來是之前沒有維護一份音樂資料庫的習慣(想到什麼就拖什麼進去),二來這樣比較方便各電腦分別加音樂進去。

這次採用自動同步的原因… 1)iPod上的設定的歌曲喜好星等能夠自動傳回電腦裡 2)電腦上的歌曲做了什麼改變會自己對應到iPod上(比如說編輯歌曲資料,加歌詞,加專輯封面,調整合輯狀況) 3)萬一你的iPod出了什麼事,你只需要換新的一台就能輕易復原,不需要去想以前的播放清單要怎麼重編…

然後我趁這機會利用iTunes的尋找專輯封面功能。水樹幾乎全齊了,真是令人意外(不知道跟ping有沒有關連)。

最後是音量平衡。因為iTunes裡的歌有以前用別的程式轉的mp3,也有用iTunes轉的aac,所以音量總是有差,聽歌時要按來按去調音量挺麻煩的。這次試用了iTunes的音量平衡(音量平衡是iTunes做處理的,所以只開iPod上的音量平衡沒有用)。不能說100%準確,不過已經可以到我幾乎久久才需要去調個一下音量了,就我來說很足夠了。

 

IMG_0216.jpg 

總結

整體來說,這次的新iPod nano… 還算滿意吧。輕量跟夾子是我最欣賞的部份,捨滾輪取觸控我也覺得好用不少。照片跟影片我不太在意,因為有iPhone了,不過計步器搞成這樣缺乏實用性就感覺有點可惜了(我沒有時常充電的習慣)。

總之,音樂播放器來說,使用三天的感想大概這樣。剩下就看用久了之後會不會有其他感想或抱怨啦。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為眼看買的書有越來越多奇怪的開本,決定把哪種大小的書套對應到哪些書稍微記一下避免忘記。因為我都用哈哈書套,所以以下是哈哈書套的尺寸為基準。

  • 150(A6): 文庫本
  • 182*: 「化物語」(日版)
  • 185*: 「グリードパケット」
  • 188: 
  • 198: 日本小說精裝本
  • 210(A5): 台灣大部份書都這種開本。日本的話比較少。ex: 「東方文花帖」「桜庭一樹 物語る少女と野獣」「OTACOOL」「百姓貴族」
  • 215*: 「日本文具設計大揭密」「費曼手札 不休止的鼓聲」(天下出版的精裝本)
  • 220*: 「東方香霖堂」「東方求聞史紀」「別笑!我是英文單字書」
  • 230*: 「英文寫作正誤範例」「住宅設計解剖書」「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 254*: 「寫給大家的平面設計書」
  • 260: 同人誌、部分畫冊
  • 300(A4): A4大小的畫冊

"*"表示該尺寸的書套我目前沒有,是依照書的大小跟哈哈書套尺寸表猜的。
粗體表示是主流尺寸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當久的書了,英文版看來是2001的,中文版則是2002。時報出版,作者是大衛班克(David Bank)。原書名為「Breaking Windows: how Bill Gates fumbledthe future of Microsoft」。順帶一提,中文版的書名配上封面的比爾蓋茲的笑臉跟封面配色,很有廉價感....

整本書以敘述方式來說有點像故事書,描述的是微軟遭逢Netscape時的情境。當時縱橫軟體界的微軟遇上了從網路普及過來,逐漸成型的威脅。以結果來說,微軟不顧一切的傾全力鬥倒了Netscape,然而也惹上了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官司。裡面牽扯到的是微軟整個公司因為價值觀造成的內部衝突、比爾蓋茲受到自己過往經驗的束縛、以及微軟固有的資產的包袱。而這整本就是在講那一段時間的故事。作者訪談了一些人,也從公開的內部信件或文件得到部分資料。

就我感覺而言,看這本書實在很感慨,雖然並不完全是針對單純書中的內容,而是這幾年週遭的改變。如上所述,書寫成於2001年,那時微軟還是軟體界所向批敵的獨霸霸主。這幾年來,Google崛起了,Apple回魂了。比爾蓋茲終於真正的離開了微軟,Windows Mobile被整個砍掉重練(起碼在智慧型手機產業上),然後Apple開始在蓋茲曾經提倡的平板電腦產業大有斬獲。我不是資訊業的歷史學家,事實上我對這產業的歷史連勤於觀察都稱不上,不過還是得感嘆真是時移事異啊。

結論來說,這本還是本很好的書,適合對象是在電腦產業混一口飯吃的人。裡面清楚描述了微軟演變到那樣的原因、眾人們的反應、當時公司內的實際衝突、被製造出來的問題以及為何(當時)沒有被好好解決。這些問題每個大公司都有可能再現,因此這是很好的歷史教材,發人深省。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是日文書,不過也許有一天會被代理過來所以我還是寫中文感想。

購買這本書時,原本是因為作者園善博在影像學習法上受到勝間和代的熱烈推崇。實際上這本講的並不完全是增進你讀書速度的方法,更正確的說,就如同書名所說,是增進你學習的速度。聽起來蠻虎爛的,不過做法實際上的確相當有效。

以下我用我的方式簡單的歸納這本的五個重點:

  1. 懂的越多,學的越快
    就如同作者在書中舉例的:一個已經學會小一到小五知識的小孩,跟一個只學了小學一年級的小孩,兩者閱讀小六的教科書時學習速度絕對天差地別。你對某個方向的既有知識越多,看該方向的書籍就可以看的越輕鬆也越快,因而學習效率也上升。因此,以後面提到的方式迅速的累積閱讀量,儘管暫時看不出效果長時間下來也會有很顯著的影響。
  2. 加強動機跟環境
    確立自己為什麼看這本書的。如果你是為了學習某些事物,那有效的方式就是確立你的動機。除了義務感或「好像還是該看一下比較好」之外,你也可以自己給自己一點誘因,比如說看完之後給自己什麼犒賞之類的。另外,如果這不是個看書就能學會的項目,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的環境有多適合學習這些?比如說,今天你想學習高爾夫球,顯然的你沒有地方可以打到球的話,有多少書可看都是沒有用的。
  3. 事前準備
    包括每頁2~5秒的快速略讀,還有針對目次做摘要幫助自己理解書籍的結構。由上而下理解整本書的全貌,之後要慢慢細看或挑重點查詢都方便。
  4. 實際閱讀時的技巧
    他這裡分成三種方式:對該項知識不熟時的「Skimming Reading」,熟悉該項知識所以要挑重點看時的「Targetting Reading」,最後是從頭到尾詳細讀完的「Tracing Reading」
  5. 幫助自己不要忘記的方法
    包括複習、多用聽覺跟視覺共同輔助、輸出會幫助記憶(講給人聽,或是寫出來。像我現在做的這樣 :p)

裡面的方法我開始一點一點採用了,感覺相當不錯。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標題講的很清楚的,這是本教你如何學習Apple的CEO,Steve Jobs演講技巧的書籍。這本書的博客來的頁面

為了嘗試實踐書中的三重點法則,所以以下我用三個重點來概括我對本書的看法。

  1. 作者是個狂熱的Steve Jobs愛好者
    說真的,我自認為已經有些敬仰Steve Jobs了,不過這本書的描述方式有些時候還是會讓我受不了。當然,身為一本講解他的演講技巧的書籍,講好而不講壞的地方似乎是情有可原的。不過字裡行間的崇拜還是會讓人頗不習慣。
  2. 有待改進的編排
    其中一個細微但是重要的地方是,每一頁的頁首頁尾或邊邊都沒有顯示出目前是第幾章。所以你要找某一章節的時候,還得特地翻到目次去查頁數。如果頁面上有寫出來的話,你只要依照現在位置往前或往後刷刷刷的翻,就能找到了。很小但是很重要的使用性設計。
  3. 但是這本書還是有講到點「東西」!
    即使是有上面這兩個缺點,不過的確,這本書還是有講到一些重點。比如說簡報的製作法、避免術語連發、善用道具、注意你的手勢跟語氣、盡量不要看腳本,還有充分的練習。
    是的,所以我認為這本書值得去看(特別是你認為你需要加強簡報技巧的話)。  Steve Jobs的確是簡報技巧上的天才,這本書也的確觀察到了他成功的一些訣竅,所以它還是有充分的閱讀價值的。只是或許,自認為並不崇拜蘋果的人得忍耐偶爾冒出來的溢美之詞...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715.jpg 

cherry的青軸。

買的原因是:

  1. 家裡現在正在用的那個太舊了,久未清理而且符號有些磨損相當嚴重。拿起來清理時沒有替代鍵盤又很麻煩所以。
  2. Mac用的鍵盤雖然算不錯用,但還是會想說弄個一般鍵盤會不會比較好打。所以要買個PC / Mac都可用的USB鍵盤
  3. 久仰cherry的大名XD

然後去店裡實際把青軸茶軸黑軸拿起來打了打,就決定青軸了。來用一陣子看看感覺如何吧~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705.jpg 

聽說開了一段時間了,不過昨天才第一次跑去逛逛。

看來這邊的規劃是,要用地下連通道把捷運站-轉運站-還沒開的阪急百貨-誠品信義店-市政府這區連通起來。對於偶爾會去誠品信義店的我來說,舒適不用忍受炎熱天氣的地下道的確相當方便。這次沒有走到台北市政府那邊,不知道有沒有出口是臨近靠近世貿二館的公車站牌就是了。

另外一點值得高興的是市府轉運站裡面有Mister Donut!昨天還剛好在特價。這一兩年,我生活範圍內的Mister Donut倒了不少... 偶爾還蠻嘴饞的。

再來就是看看阪急百貨那邊會不會有什麼注意的店家啦。或者這連通道會不會再擴張?記得Sogo各館那邊也有部份不完整的地下連通道...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版的iPod Nano什麼時候會通過EMC檢測啊! (手上的8G已經不夠用一段時間了) 還有Magic Trackpad過這麼久了怎麼都還沒上!

其實沒有急著買,不過隨時可以買的話可以一時興起就過去購物....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台灣已經有代理了,中文名叫「布魯特斯的心臟」,皇冠出版。

初讀第一章時的感覺是,「啊啊像個普通的推理小說真好XD」。也許是赤い指跟東野近年的一些小說比較多內容沉重的作品吧,總覺得這種閱讀起來毫無壓力純粹緊張刺激的小說很難得。

大概介紹一下故事開頭的部份。末永拓也是個人工智慧機器人方面的優秀工程師,由於早年的一些經歷因此為提升自己地位不擇手段。在藉由同事康子接近了公司擁有者及其女兒,快要成為乘龍快婿之時,康子忽然告知肚子裡有他的小孩了。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他,又被公司擁有者的兒子直樹以及橋本告知,他們兩人也是康子的男人。因此三人決定共同殺害康子,並且用大阪到東京的長程接力來製造不在場證明...

故事設計的爆點感覺相當不錯,整個故事緣由稍微複雜不過揭穿後也的確合情合理,算是想要閱讀刺激推理小說的不錯選擇。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情洩漏提醒:以下書評盡量不會洩露到劇情。不過既然是要講講書閱讀過的感想,就很難100%不會提到作品內容。個人原則是絕不會去洩漏結局或大爆點,但可能會寫到開頭的劇情,或是一些個人判斷沒關係的背景資料。如果不能接受,請不要閱讀下去。


東野圭吾算是個很有趣的作家。儘管他創作出「偵探伽利略」「預知夢」等等完全以犯案手法為主題的作品,但他也寫出了大量應該會被歸類為社會派的小說,其中最近出版而且相當有名的作品之一,是也改編為電視劇的「新參者」。在這類作品中,東野著重的並不是或者說不只是謎題的呈現,而包括社會問題的反映、角色親情的表達。

不過同樣是東野的社會派小說,以沉痛度來說我想以下這本是我讀過絕無僅有的痛-跟「新參者」同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赤い指」。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日子,我試用了iPhone上的一個軟體,叫ItemShelf。(它有附加廣告的lite版)這個軟體的功用是可以讓你把擁有的東西建檔建立資料庫,要給人看或者想不起來自己買過沒的時候就很有用。你可以用iPhone的相機掃描條碼,或者手動輸入資料。

IMG_0626.jpg 

然而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 這軟體並沒有自己的資料庫。上面這些作品的資料都是連到Amazon或者其他網路商店的。而由於他們還沒有(也許永遠不會有)連接博客來等台灣網站,所以我沒辦法輸入中文書。

這讓我想起了aNobii。

我曾經很熱衷的使用aNobii,不過後來就慢慢遠離了。平心而論,aNobii還是有很多好用的優點,最重要也最大的,就是他有全球(起碼中文英文日文書)書籍的資料,只要輸入ISBN就行。而且書籍統一使用ISBN(同人誌等除外)這點也是很方便的一件事,像日本的CD採用的是各自公司的編號,甚至還有會撞號碼的。

不過越使用aNobii,不滿就越多。事實上有很多不滿都是界面上的:不是大問題,可是累積起來會讓人很不爽。舉個例子,我可以列出有哪些書「還沒看過」,也可以列出哪些書被我分類為「程式」,但是就是沒辦法列出哪些是「還沒看過」的「程式」書。另外,剛加入書籍之後要批次編輯時,要加上tag也得完全手動一個一個打,甚至打到一半還不會有提示出來。我明白這些都是小事,可是用起來就很彆扭。

然後這次用iPhone版,發現問題更多。

IMG_0628.jpg 

首先,你只能選擇以新舊或字母順序排序書籍。不能依照自訂tag,已讀未讀或閱讀中,以及作者等來顯示。再來,顯示模式完全沒辦法改,一次就是這樣顯示九本。不能以列表之類的方式顯示,所以如果你有幾百本書,要捲動到你想找的書大概... 嘿嘿嘿。

搜尋是針對整個aNobii,不能選擇只搜尋自己的書庫。所以你也不能靠搜尋來在自己的書庫裡找書。另外,手機版跟網頁版有個共通的,同時也是最大的缺點:慢。也許是連到香港的關係,不過這慢速度實在是難以接受。

順帶一提,上面這些缺點ItemShelf也有一些,不過人家好歹可以依照廠商名等條件來篩選。

IMG_0627.jpg 

嗯,所以我在來該用哪個呢?其實我兩個都不太有興趣用了。原本是想說拿來當「這東西我買過沒?」的用途,不過想一想不常用的話我大概也很懶得花力氣建立那個資料庫,所以都還是放著,看看哪天會不會突然變好用吧。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六跑去西門那邊,午餐在附近的三商巧福吃飯。結果意料之外的發現那邊變蠻多的...。店面重新裝潢,碗盤換樣式,連服務模式也悄悄的改變了。

IMG_0575.jpg   

原本的三商巧福是先付錢拿到一個餐卷,到座位放到桌上,服務生看到就知道再來餐點要送到哪。吃完東西由服務生收走。現在的模式改成一開始除了餐卷外還給個餐盤,吃完請自已拿到回收區。換句話說,就是比較類似台灣吉野家的做法。

IMG_0576.jpg 

另外在點餐上也跟吉野家有樣學樣,狂推套餐還打出各式各樣的組合。搭配飲料搭配小菜,小菜還採自助式自取。不過可惜我在三商巧福吃慣單點了,所以還是沒有點套餐 :p

不過,也不知道這種改變是只有那家還是全面性的就是了。之前在家附近的三商巧福看到的點餐給一個感應式硬幣,拿到座位上感應就行的系統好像也不是全面性的採用。

說句實在話三商巧福這樣的改變是很能理解的啦,也很合理。不過... 65元的牛肉炸醬麵配個套餐就快120,感覺實在是多了點。我大概還是很難習慣配套餐吧。

uly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